1、西门豹春秋战国时期魏国人。其时邺地是魏都的重要门户,且是战略要地,但天灾人祸不停,民不聊生。魏王特派西门豹担任邺县令,治理邺地。
西门豹到邺地后,微服私访,询查黎民痛苦,使用“河伯娶媳妇”事件,智惩三老、廷椽和巫婆,用事实教育黎民,破除迷信。同时,修建漳河十二渠,治理漳河水患,生长农业生产,使邺地黎民逐步富庶起来。西门豹为官一生,清正廉明,造福黎民,死后,邺地黎民专门为他在漳水边制作了祠堂,四季供奉。
2、赵广汉字子都,西汉时期涿郡蠡吾县人。曾任守京兆尹、颍川郡太守、京兆尹。
在颍川郡任太守期间,是赵广汉前期治理的最佳阶段,他不畏强权,精明强干,刚到任的几个月时间,就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攻击权门大族的势力,缓和社会矛盾;二是增强地方治理,转变当地的不良民风。其威名由此流传,《汉书》本传中就把擅优点理政务说成是他的天性。赵广汉在担任京兆尹时,体现出高度的责任心,处置惩罚各项公务,往往通宵达旦。而且善于思考,讲求服务效率。
在其治理期间,京兆地域政治清明,官属和黎民无不交口歌颂。但京兆尹的职责在于治理京城,因在天子脚下,日常处置惩罚政务容易冒犯皇亲国戚和当朝显贵,所以,虽然赵广汉算得上是一位京城行政官中的佼佼者,也仍然落得被腰斩的下场。赵广汉任京兆尹期间,为官廉洁清明,威制豪强,深得黎民赞颂。3、黄霸(公元前130年-公元前51年)字次公,西汉时期淮阳阳夏(今河南太康)人。
史学家班固评论说:“自从汉朝建设以来,要讲治理黎民的仕宦还是数黄霸第一。”黄霸还在幼年时,就立下了做一名好仕宦的志向。在颍川郡任太守的政绩最为突出。
此前,颍川郡是一个豪强田主称霸一方,黎民流离失所的地方,他到任后,大刀阔斧,布施恩义,安置流民,重视农桑,施行教养,经由几年的经心治理,颍川泛起了太平安宁,吏治清明,生产生长,“田者让畔、道不拾遗”的太平情形,天子因此下诏称颂黄霸是良吏中的最优秀者。4、徐有功(640年-702年)本名徐弘敏,唐朝长安人,是唐代最著名的专司审案的仕宦。在古代,大多数官职都是行政司法混一的,只有在朝廷才有专门的审案官,但在权要体系中职位极低,也难有作为。徐有功虽恒久担任专职审案官,却因敢于严格守法,犯颜直谏,执正、平反成百上千冤案,救活人命多达万人以上而名留青史。
徐有功先后任过蒲州司法参军、司刑寺(即大理寺)司刑丞、秋官(即刑部)员外郎、郎中侍御史司刑少卿等职。徐有功为官之时,正值武周时期,上有武后作乱,下有酷吏网罗,执法守正彼为不易。
由于徐有功前后执正大案六七百件,救活人命数以万计,因而难省得罪酷吏、奸臣,频遭弹劾、推审,但最终皆因找不出他贪赃或徇私枉法的证据,使他三次被控死罪,三次被赦,两次被罢官又两次复出。只管如此,他仍持志不渝,不攀龙趋凤,一心执法守正。也正因如此,使徐有功效成为历史上稀有的一位名留青史的专职'法官',被其时人誉为'自古无有'的好官。
5、狄仁杰(公元607年-700年)字怀英,唐朝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人,应试明经科(唐代科举制度中科目之一),从而步入仕途。从政后,履历了唐高宗与武则天两个时代。初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转大理丞,改任侍御史,历任宁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职。
狄仁杰为官,如老子所言'圣人无常心,以黎民心为心',为了拯救无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终保持体恤黎民、不畏权势的本色,始终是居届堂之上,以民为忧,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便处置惩罚了前任遗留下来的17000多件案子,其中没有一人再上诉伸冤,其处事公正可见一斑。
后人据此编出了许多精彩的传奇故事,连荷兰也有人以此为题材,编了一本《大唐狄仁杰断案传奇》。6、包拯(公元999年-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是历史上最有名的清官。
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开始立志要为国家着力,“竭忠死义”。包拯仕途的起点是知县,后历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行政主座;担任过监察御史等监察大臣、户部副史等掌理国家财政的高级官员、都部署等军事要职;当过外交使节出使辽邦;最有名的是做过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
他一生严于律己,身体力行。他在端州任知州,整顿吏治,攻击贪污,深受黎民接待,离任时当地精制一好砚相送,他都婉言谢绝,“不持一砚归”。
他一生铁面无私,不避权贵,执法如山。对皇亲国戚、阉人权贵的非法行为,一律尽力主张绳之以法。鼎力大举平反冤狱,是包拯生前与死后深为黎民所赞扬和称颂的主要内容。包拯在其时和后世都享有盛名,特别在死后,作为清官的典型形象,被差别体裁的文艺作品放肆渲染,使之带有神奇色彩。
随着国际上文化交流的希望,包拯这个历史人物和艺术形象还赢得了世界的声誉。虽然史料中的包拯与艺术作品中的形象相差悬殊,但包拯的一生,既能获得封建最高统治者的赏识,也受随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下层人民的拥护和恋慕,作为清官确实是很是典型的。
7、况钟(公元1383年-1442年)字伯律,号如愚,明朝江西靖安县龙冈州人。况钟一生精彩政绩在苏州知府任上,他直接减轻官粮,实行折征的措施减轻黎民肩负,稳定和生长经济。同时,整肃吏治、规矩民风,注意清理冤狱,为民伸冤。
他排了一个日程表,天天勘问一个县的案,周而复始,从不中断。在刚到任的八个月中,就清理了1500多件案子。
经他审理过的案子,无论巨细,都能基本做到黎民不叫冤枉,土豪不敢再为非作歹。现在,只要一提起况钟,人们立刻就会想到《十五贯》故事里那位甘冒风险、敢于伸张正义、为民伸冤的清官。除此之外,他还做了兴修水利、举行学校、推荐贤才等造福一方的好事。
况钟任职十三年间,三次离任三次留任,替苏州黎民办了不少实事,最后积劳成疾,病逝于苏州任上。当地黎民为纪念况钟,在他死后,苏州和七个县都建设了祠堂。8、海瑞(公元1514年-1587年)字汝贤,海南琼山县人。
他生活的年月,正是明王朝由盛及衰的转折时期。外貌一片升平,其时危机四伏。
海瑞年轻时,便对社会问题体现了极大的关注。在户部供职时,出于对国家财力的忧虑,为进谏迷信玄门、一心求仙而纵容各地大兴土木修建庙坛道观的嘉靖帝,以六品小官身份抱着必死刻意毅然上疏。这次他呈上的奏疏即是有名的“直言天下第一事疏”,后人称为《治安疏》。
奏疏递上后,海瑞即被入狱,幸亏不久嘉靖病逝、新帝在丞相徐阶的劝说之下,才得以获赦,官回复职,并逐步升至应天十府巡抚等职。之后,他为匡正时弊,严肃纲纪,主持制定了贪污满“八十贯绞”等严刑。他铁面无私,对一直有恩于他的老丞相徐阶也绝不留情,将徐家仗势多占的40万亩良田退还原主,将欺压良民的徐阶的两个儿子及20多个家人依律问罪。纵观海瑞为官,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多次冒死进谏,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基础利益,但他严于执法,吊民伐罪,生活清廉,同情黎民,招抚流亡,注意生长生产,兴修水利,限制大田主无止境的盘剥,革新落伍的民俗习惯等,获得了黎民的广泛拥护,其行为具有不行否认的历史进步作用。
9、汤斌(公元1627年-1687年)字孔伯,祖籍保南睢州(今睢县)。主要政绩在康熙朝,官至内阁学士、江宁巡抚、礼部尚书等。汤斌为官一生,除著书立说,生长理学学说外,险些所有精神都集中在河务和漕运的治理上,并注意为黎民减轻肩负、赈灾救施、兴利除害,从而始终躬身实践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民本”思想,为变“满目榛荒,人丁稀少”为“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做出了一定孝敬。
其为官清廉,至死仅遗俸银八两,连买棺材的钱都不够,真正可谓是一代清官。10、于成龙(1617年-1684年)字北溟,清山西永宁人。谥“清端”,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出仕,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加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
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受苦的一生,深得黎民恋慕和康熙帝赞誉,以“天下廉吏第一”而蜚声朝野。康熙二十年春,康熙帝劈面褒赞他为“今时清官第一”。
于成龙始终把整顿吏治放在事情的首位,针对各属行贿公行,请客送礼之风,他从使用中秋节向他行贿的官员开刀,惩一儆百。他赴任江南,入境即“微行”访于民间,面临“州县各官病民积弊皆然而江南尤甚”的状况,很快颁布了《兴利除弊约》。
他举优劾贪,宽严并济,时人说凡他所到之处,“仕宦望风改操”。于成龙的官阶虽越升越高,但生活却越发艰辛。为扼止统治阶级的奢侈腐蚀,带头实践“为民上者,务须躬先俭仆”。
去直隶,他“屑糠杂米为粥,与同仆共吃”;在江南“日食粗粝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终年不知肉味。”江南民因而亲切地称他作“于青菜”。总督衙门的仕宦在严格的约束下,“无从得蔬茗,则日采衙后槐叶啖之,树为之秃。
”他天南地北,宦海20余年,只身天涯,不带家属,只一个结发妻,阔别20年后才得一见。他的清操苦节享誉其时。
. End.説明│文字及图片泉源于网络,在此仅作通报信息之目的。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创者联系我们删除,在此小编很是谢谢原创者带给我们的优美阅读体验。
本文关键词:中国,亚搏手机版app下载,古代,十大,清官,、,西门,豹,春秋战国
本文来源:亚搏手机版app下载-www.lekucangc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