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位于中国四川省都江堰市,是中国从古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四川著名的旅游胜地。通凡人们都认为都江堰是世界上现存年月最久,也是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弘大水利工程,被称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关于都江堰的来源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
都江堰不仅是举世闻名的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也是著名的风物胜景区。都江堰四周景致秀丽,文物奇迹众多,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玉女峰、灵岩寺、普照寺、翠月湖、都江堰水利等工程。
1982年,都江堰作为四川青城山-都江堰风物胜景区的重要组成部门,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物胜景区名单。2000年团结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4届大会上,凭据团结国《掩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条约》第一条第二款有关文化遗产界说的划定,由于都江堰水利工程历史悠久、规模弘大、结构合理、运行科学,且与情况和-谐联合,在历史和科学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因此都江堰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2007年5月8日,成都市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位于四川都江堰市城西,古时属都安县境而名为都安堰,宋元后称都江被誉为“独奇千古”的“镇川之宝”。建于公元前三世纪,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月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弘大水利工程。
2200多年来,至今仍发挥庞大效益,李冰治水,功在今世,利在千秋,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洪流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月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弘大水利工程。
是我国科技史上的一座丰碑。都江堰的历史故事都江堰市隶属四川省成都市,位于成都平原西北部,以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而得名,被誉为天府之源古老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有青城天下幽之称的青城山,是中国玄门发祥地。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称叫“湔堋”,这是因为都江堰旁的玉垒山,秦汉以前叫“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周围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们把堰叫做“堋”,所以都江堰就叫“湔堋”。
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域设置都安县,因县得名,都江堰称“都安堰”。同时,又叫“金堤”,这是突出鱼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称。唐代,都江堰改称为“楗尾堰”。
因为其时用以筑堤的质料和措施,主要是“破竹为笼,圆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笼装石,称为“楗尾”。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关于都江这一名称的泉源,《蜀水考》说:“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流江是检江的另一种称谓,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检江,它们的上游,就是都江堰内江分流的柏条河和走马河。
《括地志》说:“都江即成都江”。从宋代开始,把整个都江堰水利系统的工程归纳综合起来,叫都江堰,才较为准确地代表了整个水利工程系统,一直沿用至今。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履历,率领当地人民,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的整体计划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主体工程包罗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
司马迁考察都江堰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司马迁衔命出使西南时,实地考察了都江堰。他在《史记·河渠书》中纪录了李冰建立都江堰的功劳。后人在其西瞻蜀之岷山及离堆处建西瞻亭、西瞻堂以示纪念。
诸葛亮设兵护堰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北征,以都江堰为农业之基础、国家经济生长的重要支柱,征集兵丁1200人加以守护,并设专职堰官举行经常性的治理维护,开以后历代设专职水利官员治理都江堰之先河。张陵传道青城山东汉顺帝时(公元126~144年),张陵从洛阳越秦岭到鹤鸣山修道,汉安二年(公元143年)七月一日,率弟-子来青城山结茅传道。
张陵在青城一带山区传道13年,汉桓帝永寿二年(公元156年)在青城山羽化,葬第三混元顶。青城山成为天师道的发祥地,常道观被称为“仙都众奥之妙,福地会昌之域,张天师羽化处焉”。
历代龙虎山的天师多来青城山朝拜祖庭,为汉天师张陵扫墓。在天师洞旁有一颗古银杏树,要七八个个大汉才气把它围住,在四川省以致全国的极其稀有,听说这个古银杏树是张陵亲手种的。
马可·波罗游历都江堰元世祖至元年间(公元1264~1294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从陕西汉中骑马,行20余日抵成都,游览了都江堰。后在其《马可˙波罗游记》一书中说:“都江水系,川流甚急,川中多鱼,船舶往来甚众,运载商货,往来上下游。
”李希霍芬考察都江堰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 1833-1905)来都江堰考察,以行家的眼光,盛赞都江堰浇灌方法之完美世界各地无与伦比。曾于1872年在《李希霍芬男爵书简》中设专章先容都江堰。李希霍芬是把都江堰详细先容给世界的第一人。
1872年,李希霍芬歌颂“都江堰浇灌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无与伦比”。1941年,黄炎培到都江堰选定城东郊丰都庙为校址。翌年暑假,委派重庆职业学校校长陆叔昂来灌县购置水田、耕牛、农具,为教学实习准备条件。
1944年2月,“都江实用职业学校”开学,由沈肃文任校长,黄炎培偕夫人姚维钧到灌县主持开学仪式,并亲为学校制定“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的校训。学校提倡“手脑并用”的学风,注重学生思想修养、文化知识和生产技术的造就。学校建设董事会,黄炎培任董事长。
抗日战争胜利后,学校于1945年10月交由灌县地方接手。1942年清明节,四川省政府及灌区14县官员齐集都江堰举行开水仪式,仪式由其时正住在灌县的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主持。开堰前先在伏龙观祭祀李冰,向李冰神像顶礼膜拜。
祭毕,林森及其从祭人员乘轿直赴二王庙祭祀李二郎。祭毕,林森及其从祭人员又转赴都江堰鱼嘴,在鞭炮和万众欢呼声中,亲视开堰放水。
冯玉祥捐资建亭1941年、1942年、1945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冯玉祥数次在灌县、青城山居留。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冯玉祥寓居青城山真武宫。1945年8月11日晨,当他听到抗战胜利、日本投降的消息时,立即捐资在真武宫侧建亭,取名“闻胜”,并撰书刻碑一通立于亭中。
解放军抢修都江堰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四川,入川后贺龙司令员指出,要先抢修都江堰,把已延误的岁修时间抢回来。并决议从军费中拨出专款,确定由王希甫卖力,由驻灌县解放军协助抢修。
12月29日,建立都江堰岁修工程暂时督修处。成都军事管制委员会拨款3万银元作抢修经费。驻灌县解放军184师1500余人在师长林彬、政委梁文英指挥下到场抢修工程。
整个岁修工程于1950年3月底全部完工。4月2日根据都江堰传统习惯举行了开水仪式。
本文关键词:亚搏体育app官网入口,都江堰,的,历史故事,都江堰,位于,中国
本文来源:亚搏手机版app下载-www.lekucangchu.com